- 元上城遗址
- 在北京城北3公里,地跨海淀、朝阳两区。
是元代大都城遗留下的北部城墙(包括西城墙北端一段)残迹。
最高处约6米,基底宽约15米,延续长约12公里。
金贞祐三年(1215年)蒙古骑兵攻陷中都城,城毁于兵火。
元至元三年(266年)世祖放弃中部,决定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新的都城。
次年开始动工兴建,至元九年正式命名大部。
以后陆续兴建大庙、社稷坛及其他官署衙门、寺庙,并在太液池西岸建隆福宫(皇太后正宫),至元二十一年大都城全部建成。
至大无年(1308年)又在隆福宫西兴建兴圣宫(皇太子正宫)。
元大部的基本规模,在世祖时即已定型。
其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的南侧,东西城墙和明清北京内城东西墙位置重合,北城墙及西城墙北段,即为残留的元土城遗址。
大部城四面共有城门十一座(北面二门,其余各面各三门)。
城角四隅设角楼,城墙为夯上板筑,占地50平方公里,周长28.6公里。
城规模巨大,建筑华丽,当时即已闻名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建元大都城,将北城墙向内缩进3公里。
永乐十四年(1416年)拆毁了大都宫城,重建了新宫城,即紫禁城。
China Attractions dictionary (中国名胜词典). 2013.